选择苏文教育,成就美好明天!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
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025-84721190

【高中/初中/小学语文教学设计】《滕王阁序》《孔乙己》《记金华的双龙洞 》

作者:苏文 来源: 日期:2016/7/11 11:05:00 加入收藏 评论:0 标签:

语文教案设计(含高中、初中、小学)

高中教案 滕王阁序 

一、【教学目标】

1.知识与技能

⑴ 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——对偶与用典; 

⑵ 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。 

2.过程与方法 

⑴ 通过诵读,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; 

⑵ 合作讨论体会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;

⑶ 安排课前预习,试着披文入情。 3.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作敢为、志当高远的精神品质。 


二、【教学重点】

1.积累文言词语。 

2.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。 

3.背诵精彩语段。


三、【教学难点】 

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 


四、【教学过程】 

1.激趣导入 

⑴ 导入——投影楹联。 

“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,波撼气蒸,揽天下风光,堪称独步;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,两楼一阁,数江南人物,各有千秋。”

⑵ 此联就赞美了江南三大名楼:岳阳楼、滕王阁、黄鹤楼。诗人王勃针对滕王阁写有《滕王阁诗》和《滕王阁序》。(投影《滕王阁诗》并齐读、背诵) 


 2.自主、合作、探究

⑴ 指导诵读并体会文体特点。 

① 播放孙道临诵读短片。 

② 体味诵读节奏。 完成方式:学生A组齐读第2段,B组齐读第2段。 发现并总结朗读规律:四字句/六字句/七字句。 

③ 体味文体特征。 

④ 诵读实践巩固。学生齐读第4段。 


⑵ 字句疏通检测与词语积累(诵读与语感作业检测)。 

① 解释下列加线词的用法(小组竞答完成,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习上)。 

A.襟三江而带五湖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.雄州雾列,俊采星驰

C.台隍枕夷夏之交,宾主尽东南之美            D.千里逢迎,高朋满座 

E.腾蛟起凤,孟学士之词宗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F.屈贾谊于长沙,窜梁鸿于海曲 

② 快速阅读,搜寻、总汇文章中的成语(分男女竞赛完成,于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习上)。 

参考提示:人杰地灵 胜友如云 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 钟鸣鼎食 天高地迥 萍水相逢 老当益壮 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


⑶《滕王阁序》原题是《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》。

将分四组阅读,以原题为思考集结点,集体梳理全文框架。交流后边小结边投影。 操作及框架提示、参考。 小组任务 文章框架 内容概要 备注 第 1 段 第一部分 扣“洪府”,述宾主之美。 第2—3段 第二部分 扣“秋日登阁”,绘山川之美。 角度:近景、远景 第4—5段 第三部分 扣“饯”,写宴会盛况,抒人生感慨。 怀才不遇,不甘沉沦 第6—7段 第四部分 扣“别”,自叙遭际,叹知己难遇。


课堂诵读第2—3段,品读鉴赏。 

提问思考:《滕王阁序》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其中有语言方面因素,特别是文情并茂因素。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。 学生自由发言,教师适时点评。最后重点处理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背景知识(见《人教版教师参考用书》P193)。 参考分析:整句形象生动,流美飞动。 

理由①:落霞本无生命,当其自近而远飘向天边时,使人产生的错觉,无生命的落霞与有生命的孤齐飞,有活泼的情态意趣,这样构成了动态美。 

理由②:落霞,孤鹜,一红,一白,相映生辉,加之衬以蓝天,碧水,于是明丽耀目,这就有了色彩美。 

理由③:落霞的背景是天空,孤鹜的背景是水面,余晖渐消的长天与孤鹜渐去的秋水上下相接,一派迷蒙,难辨何者为天,何者为水,浑然一色,这就有了整体美。 老师指要提醒:生活中的动静组合、颜色组合、光线明暗组合等等都成艺术创作的元素,能够把自然界表现得出神入化,当然也须我们有这样一双眼睛。 激励提问与思考:文章中这样富有表现力和审美价值的句子、段落还有很多,课后请同学们多加体味、鉴赏。


4—6段,作者对自我胸襟进行了真切披露,请大家探究,披露了什么样的真情,是如何披露的?

学生齐读、讨论、交流、共同明确。

作者披露的是磊落不平的身世感慨、不甘沉沦豪情壮志、渴望用世的政治抱负。

表现手法之一是凭借历史典故。(A组学生整理第4段典故——发现怀才不遇的悲伤之情B组学生整理第5段典故——归结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情怀;C组同学整理第6段典故——明确在恭维中表达知遇情怀。) 

抒情的基点是挫折失意中登高望远,自然而巧妙,绝非无病呻吟与做作之态。 重点例析:望长安于日下,目吴会于云间。地势极而南螟深,天柱高而北辰远。这四句从西、东、南、北四方落笔抒写远离朝廷、贬斥流落之情,当然是虚定。但我们又可把它当作实写——唯见夕阳西沉,白云悠悠,这正是作者四顾茫茫,怅然若失的心境的极妙烘托。 学生分析:孟尝高洁,空余报国之情;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?这里从正反两个方面兼包了怨叹与自勉之意,表现了作者失望与希望、痛苦与追求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。

 

3.整合评价 

总结:读罢此文,我们为何为王勃自豪而又被迫他折服? 骈文形式要求非常严格,堪称“格律文”。《滕王阁序》是我国古代写景抒情、文情并茂的骈文佳篇。王勃此文因其真情实感和纯熟的艺术技巧,充分调动文字形式的积极因素,犹如一个高明的舞蹈家,全身戴着枷锁却能跳出优美的舞姿。特别是在失望中充满希望、在痛苦中不断进取追求的精神是激励后人的文化瑰宝。 


4.拓展延伸 

赏析《贾生》。投影诗歌与设问: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,贾生才调更无伦。 可怜夜半虚前席,不问苍生问鬼神。 问题设计:试分析贾生这首诗的表现技巧。(上作业本) 评析:该诗运用典故、托古讽时,意在借贾谊的遭遇,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。诗歌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,夜半倾谈的情节,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,荒于政事,不能任贤,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。诗寓慨于讽,效果颇好。 

 

 5.教学反思 

本文教学力求体现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原则,贯彻“课文只是例子”的经典论断。试图克服锁细与俱到,实践长文短教、难文简教的做法。想让学生在享受教学过程时,又完成自主学习、自主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。同时我还想体现媒体只是帮助提高效率的手段,克服花哨,力求简捷与明了。 


初中教案 孔乙己


一、【教学重点】 

1.理解本文思想; 

2.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; 

3.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; 

4.进行语言训练。 


二、【教学难点】 本文思想的理解。 


三、【教学课时】 3课时 


四、【教学过程】 

1.导入新课 鲁迅的小说中,哪一篇最好?学生讨论,老师提供鲁迅本人意见:鲁迅先生有一位好朋友孙伏园,他 也向鲁迅提过这个问题。鲁迅回答,他最喜欢《孔乙己》。原因是,“能于寥寥数页之中,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,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,讽刺又不很显露,有大家作风。”今天,我们就学习鲁迅最喜欢的小说——《孔乙己》。(板书课题)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,请先看“预习提示”(指名朗读)。

 

2.预习质疑

 ⑴ 朗读课文,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。 

⑵ 借助字词典和课文注释,自学生字词。

 ⑶ 孔乙己失踪了,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“失踪人口档案”(印发),请你帮助填写: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姓名曾用名或绰号照片 性别年龄 籍贯现住 外貌特征 身材 面容 衣着 语言特征 性格行为特征 职业及工作单位 最后露面时的情况 时间 地点 事由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见证人 推测下落 联系人姓名地址 档案填写人 年 月 日

 ⑷ 提出你的疑问,特别是“无疑之疑”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3.课文阅读与研讨

 ⑴ 指名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,研讨以下问题。

 ① 本文题为“孔乙己”,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,是否离题?为什么?不写这一段可以吗?为什么?

答案:不是离题。这是交代社会环境(板书)。小说有“人物”、“情节”、“环境”三要素,缺一不可。人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,交代环境,是塑造人物之必需。

 ② 本段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,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?写这些有什么作用?

答案:一种是“短衣帮”,他们傍午傍晚散了工,每每花四文铜钱,买一碗酒,靠柜外站着喝。另一种是“穿长衫的”,他们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,要酒要菜,慢慢地坐着喝。这里一里一外,一坐一站,一贫一富,对比鲜明。用短衣和长衫区别两种人,具体形象,又为孔乙己的不伦不类埋下伏笔。板书:短衣——站,外,贫;长衫——坐,里,富。

 ③ “大抵”是什么意思?查字词典,纠正课文注释之不足。

答案:A.大概;B.大都。这里应是“大都”,课文注释不准确。

 ④ “我”是否鲁迅?“鲁镇”是否真实地名?为什么?

答案:不是,因为本文是小说,其中人名、地名是虚构的。 

⑤ 作者塑造“我”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?

答案:A.“我”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。这种第一人称写法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;B.写“我”也是为塑造人物、突出主题服务——写“我”的“职务”实际上是表现掌柜对长衫主顾,惟恐伺候不周;对短衣帮则往酒里羼水,能欺就欺。人心如此势利冷酷,孔乙己的不幸也就是很自然的了。

 ⑥ 归纳:前三段为孔乙己出场作了哪些铺垫?

答案:先交代环境,次交代职务的无聊,然后用“只有孔乙己到店,才可以笑几声,所以至今还记得”引出。这样写,布局精巧,行文自然,衔接紧密。


 ⑵ 指名朗读“孔乙己出场”一段,研讨以下问题。

 ① “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”说明什么?

答案: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:站着喝酒,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;穿长衫,说明他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,虚荣心十足,自命清高。板书:站——穷困;长衫——自命清高。 

② 孔乙己的长衫“又脏又破,仿佛十多年没有补,也没有洗”,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?

答案:思想特征有二:一是四体不勤,好喝懒做;二是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,在他看来,长衫再破,也是读书人的标志。板书:好喝懒做。 

③ 孔乙己为什么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,教人半懂不懂的?

答案:和穿长衫一样,是炫耀读书人的身份,卖弄学问。说明他的迂腐。板书:迂腐。

 ④ 为什么别人问孔乙己“你当真识字吗”,他“不屑置辩”,而问他“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”,他“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”?

答案:他识字,是毫无疑问的,也是他自傲的资本,所以“不屑置辩”。他一生最大的愿望,就是能中秀才,中举人,中进士,一步步爬上去。他一生最大的遗憾,就是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。这也是他最疼的一块疮疤,因此,每当触及到这一点,他便颓唐不安。板书:失意,潦倒。

 ⑤ 是什么原因使孔乙己如此好喝懒做、穷困潦倒而又迂腐不堪?答案: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。 

⑥ 为什么说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?学生讨论,教师讲: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,是封建 科举制度的毒害。因为从根本上说,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。这一点,连封建统治者也直言不讳。据《唐摭言》记载,有一次唐太宗私幸端门,见新进士鱼贯而出,喜曰:“天下英雄,入吾彀中矣!”(投影)因而李白曾写诗道:“太宗皇帝真长策,赚得英雄尽白头。”(投影)宋真宗为吸引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,也写了著名的《劝学》诗:“富家不用买良田,书中自有千钟粟;安居不必架高梁,书中自有黄金屋;娶妻莫愁无良媒,书中有女颜如玉……”(投影)这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说。从读书者个人来说,则是在统治者的“千钟粟”、“黄金屋”、“颜如玉”的引诱之下,走“读书做官”之路。这样,考上的,就成了丁举人,有钱有势;考不上的,就成了孔乙己,贫困潦倒。因为他学的那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没什么实际用处,于是就成了百无一用的废人! 孔乙己的悲剧就在于他已经成了废人,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,却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废人,是牺牲品,反而还自命清高,经常迂腐不堪地向别人炫耀他那些知识垃圾! 


⑶ 继续阅读,研讨世人对孔乙己的态度。

 ① 酒客们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?(指名读)这说明什么?

答案:有两段写怎样对待:A.“孔乙己一到店……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”;B.“孔乙己喝过半碗酒……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”。教师归纳:一是“笑”,把他当作自己取乐的工具。二是 “叫”、“嚷”,即嘲弄,戳他的疮疤,并以此为快。

 ② 指导以上两段的朗读,重点是“叫”、“嚷”的语气。教师用三种不同的语气朗读,让学生辨别优劣,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,然后模仿。注意叹号、问号、省略号等标点的作用,还可讨论它们是否可以删去、换去。

 ③ “笑”有多种(初一时我们学过《谈“笑”》一文):微笑、讥笑、嘲笑、哄笑、耍笑、奸笑、窃笑、哈哈大笑、莞而一笑、皮笑肉不笑……酒客们的笑应是哪一种笑?答案:哄笑、耍笑。因此,孔乙己的悲剧是“笑声中的悲剧”,而这一段则是“在笑声中出场”。(板书:笑声中的悲剧,在笑声中出场)

 ④ 不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,掌柜“我”,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,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?哪个对孔乙己伤害最重?

答案:酒客——哄笑;掌柜——引人发笑,是“笑”的组织者,伤害最重;“我”——附和着笑。 

⑤ 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,目的何在?

答案:揭露世人的冷漠与麻木——封建科举制度、等级制度不仅毒害了孔乙己,也毒害了广大世人,包括这些酒客的灵魂,使他们思想麻木、冷漠、不辨是非。对于通过科举制度爬了上去、成为残酷凶暴的统治者的丁举人,他们不敢反抗,不敢谴责,不敢抨击,甚至还怀有敬畏之心;而对于爬不上去,和自己地位一样低下的孔乙己,却百般嘲笑、耍弄,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 别人的辛酸与不幸上,却意识不到自己也处于奴隶的地位,自己的命运也是一样的悲惨! 其实,这种麻木、冷漠,以揭别人的隐私,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,也是一种“国民劣根性”。 作为“国民劣根性”代表的阿Q,不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、小D为快乐吗?——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,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!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这一点,并把它写进《孔乙己》、《阿Q正传》等小说。因此《孔乙己》有其极高、极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! 

⑥ 孔乙己与“我”的对话十分绝妙:一老一少,一冷一热,孔乙己越说越起劲,“我”却爱搭不理。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?

答案:A.表现孔乙己的善良(板书:善良);B.连小伙计都看不起孔乙己,表现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低,也更显示出世人对不幸者的麻木冷酷。 

⑦ 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细节,表现孔乙己什么特点?

答案:善良和迂腐。

 ⑧ “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,可是没有他,别人也便这么过。”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?

答案: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,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。 


⑷ 阅读孔乙己被打折腿一段,讨论:

 ① 掌柜是怎样想起孔乙己长久没来了?这说明什么?

答案:由结账想起,说明孔乙己的价值在掌柜眼里还比不过十九个钱。 

② 下面加下画线的词句可以删去吗?为什么?A.这一回,是他自己发昏,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。他家的东西,偷得的么?

答案:不可。借酒客之口,反映丁举人权势赫赫,横行霸道,凶恶残酷。B.后来是打,打了大半夜,再打折了腿。答案:不可。“打了大半夜”说明打得时间之长;“再”说明是故意打折了腿,表现丁举人心狠手毒,非常残忍。C.许是死了。答案:不可。表现口气淡漠,人心冷漠。

 ③ 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,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?学生讨论,教师归纳:以上描写,说明科举制度是一种罪恶的制度,吃人的制度,戕害读书人的制度——同是读书人,爬上去的,就成为人上之人,作威作福,鱼肉百姓,残害爬不上去的;爬不上去的,就成为人下之人,贫穷潦倒,横遭欺凌。科举制度,是一把杀人的软刀!析字:“戕害”的“戕”就带着一把“刀”。


 ⑸ 阅读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一段,讨论: 

① 这段的环境描写和“我”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?

答案:写秋风天凉,给孔乙己的末路增加悲凉气氛;写靠着火、穿棉袄,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。 

② 再次写孔乙己的外貌,是什么用意?

答案:表现孔乙己命运的悲惨,表现丁举人的罪恶,控诉科举制度“吃人”。 

③ 这时掌柜怎样对待他?请加述评。

答案:见面先说:“你还欠十九个钱呢!”说明在他眼里,孔乙己的命运轻于他的十九个钱。然后,“仍然同平常一样,笑着”对他说:“孔乙己,你又偷了东西了!……”然后又是“笑”。此时的掌柜,已麻木冷酷到毫无人性的地步。 

④ “摸出四文大钱”的“摸”,可否换成“掏”或“拿”?为什么?前文“便排出九文大钱”为什么不用“摸”而用“排”?

答案:不可换。“摸”说明这四文钱是仅有的,以此表现孔乙己生活窘迫。前文的“排”是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,也在只用四文钱买一碗酒的短衣帮面前显示一下阔气,还能对酒客们的耻笑表示若无其事。 

⑤ 关于孔乙己“满手是泥”的描写,和前面“脸上黑而且瘦”等外貌描写连在一起好不好?为什么?

答案:不好,这样写,行文自然。

 ⑥ 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?

答案:是“在旁人的说笑声中,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”。——他是“在笑声中出场,在笑声中生活,在笑声中离去”。他的悲剧,是“笑声中的悲剧”——以笑衬悲,悲剧更悲。(板书) 

⑦ “十九个钱”重复了几次?说明什么?后来不提了,为什么?

答案:四次。说明孔乙己是可有可无和被社会抛弃的人,掌柜只有在结账时才想起他,表现其命运的悲惨。后来不提了,说明他已经被冷漠的人情、世情吞噬。 

⑧ “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”。“大约”和“的确”是相互矛盾的,这样写是否病句?应怎样理解?

学生讨论,教师讲解:不是病句。孔乙己本来就“不会营生”,又被打折了腿,失去了生存能力。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,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,所以说“的确” 死了。但是,孔乙己是一个对社会没用和被社会抛弃的人,他没有家人,没有亲戚,没有朋友,没人关心他的命运,没人了解他的情况,即使他“的确”死了,也没人了解确切情况。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,就像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,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,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,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……所以,作者又用了一个“大约”。“大约”、“的确”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、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,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的大师! 


⑹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,教师组织讨论。 巩固深化

 ① 归纳、记忆本课字、词、文学常识等知识要点。

 ② 完成课后练习。 

③ 叙述性说话练习:请按照下面的提纲,采用并列式结构,说明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。

A.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;B.好喝懒做,不会营生;C.心地善良;D.思想麻木。此题让中等以上学生完成。 

④ 议论性说话练习:请你以下面这句话为开头,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,说说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——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三个: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戕害,二是冷漠世情的摧残,三是自身性格的缺陷。此题由优秀生完成。 

⑤ 想像性小作文:假如孔乙己中举。(可以此导入《范进中举》) 课外活动 将《孔乙己》改编成小话剧剧本,设计好服装、道具、布景,再配以效果,然后排练演出。此题由特长生完成。


小学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  


一、【教学目标】 

1.学习本课生字、新词,理解词义。

 2.了解游览顺序,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,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。 

3.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。

 4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。 

5.培养搜集材料、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。


 二、【教学重点】

 搜集有关石钟乳、金华双龙洞的文字、图像等资料,可以做成课件。 


三、【教学过程】 

第一课时 

 1.谈话,揭示课题,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?都游览过哪些地方?你到过浙江金华吗?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,叫双龙洞。读读课文,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。 听朗读录音。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,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?

 

2.引导细读,了解游览顺序 

⑴ 导语:“就听一遍,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,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。” 学生自读,要注意读准生字、理解新词,并用“…”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。 教师巡视,指导有困难的学生。

 ⑵ 指名回答,师生共同讨论。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,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,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: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?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。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,注意正音,指导读顺,引导学生理解词义,如:仰卧、臀部、水程等词语。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,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。

 ⑶ 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。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。(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,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)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3.课堂作业

 ⑴ 认读生字、生词并书写,遇到疑问随时发问。

 ⑵ 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、石笋。


第二课时  

1.复习导入 

⑴ 默写生字词。

 ⑵ 读课文。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、品读文章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2.阅读,体会路上景色

 ⑴ 引导学生读中感受。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。 “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?” 学生自由练习读,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、当时的心情。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,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。

 ⑵ 放映课件,辅助感受。 配音:春末的一天,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。一路上,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。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! 这是映山红,花大多是红色的,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;油桐的花朵较大,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……色彩多明艳啊。

 ⑶ 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。 山中有花也有水。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。(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)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,对吗?你从哪里感觉到的? (品味“时而……时而……”一句,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)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3.讨论外洞特点,体会双龙洞的“雄”

 ⑴ 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“春光美”来概括,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?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。 (洞口可用“宽”、“高”来概括,外洞可用“大”字来概括,在简图上补板书:宽、高、大)

 ⑵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? 理解“突兀”:高耸,指山势高耸。“森郁”:树木茂盛繁密。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。高山之上,树木繁密,很有气势,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。

 ⑶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?(仿佛到了个大会堂,高高的石顶,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,一定不觉得拥挤) 

⑷ 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“泉水”,下一句也是,读一读,你有什么想法? (它仿佛是向导,作者顺着溪流游览。现在迎着溪流入洞——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)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4.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,体会双龙洞的“险”

 ⑴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,我们也来试试。齐读。

 ⑵ 说到“孔隙”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,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。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?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,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,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,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。 

⑶ 默读第五自然段,想一想;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、怎样的心情? 谁来读读,读出作者的感觉、心情。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,能把它背出来吗?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。


第三课时  

1.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,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,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,终于到达了内洞。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?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2.了解内洞特点,感受内洞的“奇”

 ⑴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,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。 “蜿蜒”是怎样的?据字形释义,再观看课件,让学生作描述。

 ⑵ 结合课件(或图片),讨论学习: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,给你的感觉是什么?除了课文写到的,你还看到了什么,感受到了什么? 

① 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,互相启发,开阔思路。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,它们形状变化多端,颜色也各不相同。有的像龙,有的像神仙,有的像动物……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。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。 洞内景物的描写,也是有顺序的,文中用了“首先、其次”来表明观看顺序,读一读,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。 

② 指名看着图像,试着给图配音,描述洞内景象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3.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,结出了双龙洞之游。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、惊险与神奇。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、自然之神奇。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4.质疑问难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5.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,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,你读了,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,这就是游记,你喜欢读吗?都读过哪些游记?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?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? 


6.课堂作业

 ⑴ 背诵、摘录精彩语句。

 ⑵ 指导造句。 时而……时而……(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、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,举例提示:“大海时而……”,“舞蹈动作时而……”,“我的心情……”等) 即使……也……(读课文范句,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,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,指导仿造) 


7.板书设计